筹建中的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等用人单位正在华盛顿通过湖北省海外人才代表团向美国专家和人才招手。以及一系列吸引海外人才到武汉中国光谷工作、讲学的措施。美国的学者对此很感兴趣。中新社发 邱江波 摄
1978年底的一天,纽约机场大厅灯火通明,数十名西方记者在聚光灯下追逐报道了一群特殊的游客。这52名身穿黑色制服的青年学者,是中国重新开放后第一批派往海外的留学生。
对于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而言,留学生的派遣无疑为中国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口,开辟了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科技和企业管理经验的重要渠道。1978年至2007年,中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2万人,覆盖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30年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国引进世界科学家,中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留学热”,随之而来的是一波又一波的“回国”。
1992年,上海率先在全国颁布了《关于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沪工作的若干规定》,制定了留学归国人员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优惠政策。1994年,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创业园——金陵留学生科技产业园在南京诞生。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从1978年到1989年中国引进世界科学家,只有2万多人从留学归国。至2007年底,留学回国人员已达32万人。从2万到32万,“涓涓细流”变成了波澜。
为吸引大量海外人才,中国不断完善引才政策,拓宽引才渠道。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近40份。同时,各地、各部门积极打造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和服务机构,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网络遍布全国。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作为实施战略的重大举措以人才强国。中组部会同十多个部委,成立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筹政策、资源、力量,形成人才引进的强大合力。
全国各部门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以重点科研和工程项目为依托,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大力引进海外人才。
1994年,中国科学院启动“百人计划”,率先引进人才,每人200万元的优厚补助。迄今已引进高层次人才1239人。1998年,教育部启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00多所高校聘请了1300多名“长江学者”,其中近90%为“海归”。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和共青团中央“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周”为广大留学生回国工作、报效国家搭建了平台.
北京建成“中国硅谷”中关村科技园,吸引了8000多名“海归”,创造了22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超过300亿元。上海实施“万人留学人才集聚工程”,吸引了2万多名留学人才,设立企业近4000家,注册资金超过5亿美元。
广大海归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77%的教育部直属大学校长、84%的中国科学院、75%的中国工程院、80%的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62%的博士生导师和71%的国家级教研基地 (中心)主任具有留学或海外工作经历。
近年来,一批批海外高层次人才争相回国。其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数学大师林家桥、经济学家钱颖一、生物学家饶毅、数学家田罡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中国创造了多项世界级的科研成果结果。还有一批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为中国创办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2008年12月,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组关于实施境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大力引进境外高层次人才。 . 中央重点实施“千人计划”。从2008年开始,用5到10年时间,引进和重点扶持一批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中国)创新创业。可以预见,中国即将迎来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新热潮。(李亚杰谭浩)